●“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招商主体”,此话已经风靡各地。从营造环境来讲,招商引资确实不仅是政府的事,也需要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但不应成为连教师、医生也有指标的“全民皆商”,更不应将与之不相干的人的工资收入与招商业绩挂钩。要发展一方经济,重要的是让每个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共同构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前几天,一个在某县当部门领导的亲戚急吼吼赶到上海找我,带来一大堆招商引资项目说明书,说县里给每个机关干部都下达了招商引资指标,工资奖金与招商实绩挂钩,完不成任务,每月工资要扣数百元。这对工资收入本就不高的他来说,压力很大,显然有点“病急乱投医”。思来想去,我很难帮上他的忙。到网上搜索“招商”内容,此类文章实在很多,大都以热情肯定的语气叙述某地全民招商盛况及其丰硕成果,字里行间随处可见“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招商主体”、“在全县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做到内资、外资、合资、合作并举,领导招商、部门招商、企业招商、全民招商一齐上”等口号,有些地方甚至连教师、医生都分到了招商引资指标。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许多地方,尤其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是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招商引资谁来“招”?想想我的那位亲戚,真有点为难了他。他从未干过经济工作,招商引资项目书中的许多术语连听都没听过。“这不是让我们瞎撞吗?”他有些怨言,还进一步自问:“招商引资究竟是谁的事?真的要干部群众一起上吗?”这个问题的确难以回答。事实上,和政府其他工作一样,招商引资工作确实需要群众的参与,特别是事涉投资大环境,每个人都责无旁贷。问题在于怎么个参与法?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利用群众的智慧和关系,拓宽招商引资的渠道,可以事半功倍。但是,如果一哄而起,就算会招来一些商、一些资,说不定也会有一些负面作用。其一,分散了精力,尤其是对那些非经济部门的机关干部而言;其二,全民招商难免会鱼龙混杂,招来的商、引来的资质量难以保证,因为是“急火攻心”,有些人会什么商都敢要,什么资都敢拿,有些项目可能一时效益明显,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例子多着呢;其三,发动机关干部招商,说不定会产生新的腐败。把那些与招商引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人的工资与招商业绩挂钩,不是好办法,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地方政府应该更多地引导干部群众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机关干部,首先不是能招到多少商,而是如何为客商提供优质的服务;对于教师医生,如果教学质量不佳、医术不灵,招来再多的商也不能算是好教师、好医生,反而会让外商望而却步。说到底,要从根本上有利于招商引资,最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每一个干部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事情。当然,对确有能力招商引资的干部,可以重奖,以示鼓励。招商引资也有其内在规律,受到多种客观条件限制,比如,这个地方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软硬件等,有时候是急不得的。地方政府应该认真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并制定比较切实的目标,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汪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