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格里尔斯从小就开始追逐探险事业。他在英国的怀特岛长大,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他就跟父亲一起登山。他曾在英军的特种部队 - 空军特勤队服役三年。服役期间,贝尔在非洲南部的一次跳伞中发生意外,背部三处骨折。尽管身受重伤,他依旧于1998年,在23岁的时候,成为登顶珠穆朗玛峰的最年轻的英国登山家。在他的第一本书《登上珠峰的孩子》中,贝尔记述了自己的这段经历。不愿停下脚步的贝尔还完成了另一个第一,他和珠峰登山队一起以喷气式滑橇环游了英国。除此之外,贝尔还在无人帮助的情况下,完成史无前例的乘坐硬底橡皮艇穿越北大西洋的壮举。他所写的有关这次冒险的书《面对冰洋》曾入选“英国年度最佳体育图书”,贝尔也因这次破天荒的探险而荣获英国皇家海军的委任状。
2005年6月,贝尔打破了高空晚宴的世界纪录,在两万四千五百英尺高空的热气球下方,悬吊着一张餐桌。他从热气球的吊篮里垂降至餐桌旁,身穿全套海军制服吃完三道菜,然后向女王敬礼,跳伞至地面。其目的是支持“王子信托基金会”和“爱丁堡公爵奖”的慈善工作。
2005年,贝尔曾在英国第四频道主持过电视系列片《兵团放逐实记》,带领一群年轻人前往西撒哈拉沙漠,接受法国外籍兵团鼎鼎大名的魔鬼式基础训练。
他在第四频道的第二部系列片名为《天生的求生者:贝尔?格里尔斯》,该片于2007年4月在英国制作完成
2007年5月15日,贝尔创造了另一个世界记录:他成为第一个乘坐动力滑翔伞飞越珠峰的人。在GKN珠峰行动小组的帮助下,格里尔斯及同去的飞行员贾尔斯(吉尔伯特)?卡多佐驾驶特别改装的滑翔伞向珠峰进发,虽然吉尔伯特因为滑翔伞出现了问题而被迫在距山顶一千英尺的地方中止了飞行,但贝尔依然爬升至29500英尺的高度,俯瞰珠穆朗玛峰,并在喜马拉雅山脉的众多著名山峰上空盘旋。他的滑翔伞引擎出现了问题,迫使他不得不飞回安全地带 - 但他已经实现了他的目标。这次行动为全球天使慈善基金会筹集到一百万美元,用于救助非洲儿童。《行星地球》摄制小组拍下了贝尔和吉尔伯特的壮举,并将做成两小时的专辑在Discovery探索频道和英国第四频道放映。
贝尔的著作 - 《天生的求生者:地球上最恶劣环境中的求生技能》于2007年春季出版发行,并跻身《星期日泰晤士报》“十大畅销书”之列。他最新出版的一本书是寻求户外刺激的最佳指南,题目是《贝尔?格里尔斯的户外探险》。
2008年,格里尔斯和双腿截肢者阿尔?霍奇森、苏格兰人弗雷迪?麦克唐纳一起创造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 室内跳伞最长时间纪录。在米尔顿凯恩斯的垂直风洞,他们的跳伞时间超出了原纪录几秒钟。这次活动旨在支持全球天使慈善基金会。
2008年12月,贝尔在南极洲尝试风筝滑雪时不慎肩部骨折。他的滑雪板被冰钩住,结果他被甩向空中,落地时伤到了肩膀。
2009年5月17日,英国童子军总会宣布任命格里尔斯为主席。在2009年7月11日的权力交接仪式上,当着三千名童子军的面,贝尔被正式任命为主席。
贝尔和他的妻子莎拉,三个儿子杰西、哈克贝利和马默杜克一起住在泰晤士河上一艘改装的驳船上。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有各自自身建筑特色的建筑,也有自己国家标志性建筑,那么法国标志性建筑的建筑是什么呢?中达咨询小编通过网络资料的查询,法国标志性的建筑主要有法国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卢浮宫、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等等法国标志性建筑。其中法国巴黎圣母院为例。以具体内容如下:
法国的标志性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法国巴黎圣母院简介:
巴黎圣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是一座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的教堂建筑,也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约建造于1163年到1250年间,属哥特式建筑形式,是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面,非常具有关键代表意义的一座。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
法国的标志性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法国巴黎圣母院建筑概况:
中文名称巴黎圣母院
教堂所在地法国巴黎,西岱岛(Cite)的东南端
建筑师尚·德·谢耶(Jean de Chelles)
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
尚·哈维(Jean Ravy )
维优雷·勒·杜克(Viollet-le-Duc)
简介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哥特式的建筑风格,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法国的标志性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法国巴黎圣母院建筑外观: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它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雨果在《巴黎圣母院》比喻它为“石头的交响乐”。站在塞纳河畔,远眺高高矗立的圣母院,巨大的门四周布满了雕像,一层接着一层,石像越往里层越小。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长,与上部尖尖的拱券连成一气。中庭又窄又高又长。从外面仰望教堂,那高峻的形体加上顶部耸立的钟塔和尖塔,使人感到一种向蓝天升腾的雄姿。巴黎圣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筑中最美妙、最和谐的,水平与竖直的比例近乎黄金比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十分和谐匀称。后世的许多基督教堂都模仿了它的样子。
圣母院平面呈横翼较短的十字形, 坐东朝西,正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巴黎圣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条横向装饰带划分三层:底层有3个桃形门洞,门上于中世纪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过。中央的拱门描述的是耶稣在天庭的“最后审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则位于右边拱门,描述的是圣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许里(Bishop Sully)为路易七世(Louis Ⅶ,于12世纪下令兴建圣母院)受洗的情形。左边是圣母门(Virgin’sportal),描绘圣母受难复活、被圣者和天使围绕的情形。
拱门上方为众王廊(Galerie des Rois),陈列旧约时期28位君王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重建过的,原来的雕像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被误认为是法国君王,于是被破坏拆除,到了1977年才被找到,现藏于克吕尼博物馆(Musee de Cluny)。后来,雕像又重新被复刻并放回原位。
法国的标志性建筑——法国巴黎圣母院
法国巴黎圣母院风格:
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巴黎圣母院早期基督教的教堂。哥特式,原是从哥特民族中演化过来的,指的是北方野蛮民族,含有贬义。但后来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贬性,变成了当时一种文化的名称了。哥特式建筑特征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称这种建筑为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状好像一个拉丁十字。十字的顶部是祭坛,前面的十字长翼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供众多的信徒做礼拜用。教堂的顶部采用一排连续的尖拱,显得细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对钟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灵轻巧,又符合变化与统一、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建筑美法则,具有很强的美感。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了旧的束缚,创造一种全新的轻巧的骨架券,这种结构使拱顶变轻了,空间升高了,光线充足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