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形螨,俗称毛囊虫,顾名思义,此种螨虫肯定是生长在动物的毛*和皮脂腺内。
其危*程度取决于虫种、感染度和机体的免疫力等因素有关,并发细菌感染可加重症状。虫体的机械刺激和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化学刺激可引起皮肤组织的炎症反应。蠕形螨破坏上皮细胞和腺细胞,引起毛囊扩张,上皮变性。虫多时可引起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棘细胞增生,真皮层毛细血管增生并扩张。角化过度可填塞囊口妨碍皮脂外溢。并发细菌感染时,引起毛囊周围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当蠕形螨穿到毛囊和皮脂腺外时,可引起肉芽肿样反应。皮损的表现为局部皮肤弥漫性潮红、充血、散在的针尖至粟粒大的红色丘疹、小结节、脓疱、结痂、脱屑、肉芽肿、皮脂异常渗出、毛囊口显著扩大,表面粗糙,甚至凸凹不平。在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眼睑缘炎和外耳道瘙痒等疾病中,蠕形螨的寄生是病因或病因之一。
本病的发生多因病犬和健康犬相互接触而感染。也可通过媒介物间接感染。蠕形螨的抵抗力很强,可在外界存活多日,并可感染人,儿童和妇女比男人易感。
纯种犬比杂种犬易感。世界各地调查蠕形螨病的易感品种,发现地域差异较大,笔者发现吉娃娃、斗牛、松狮、西施、藏獒、古牧等是蠕形螨的易感品种。蠕形螨病具有遗传性,可能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应当禁止发病犬及其有血缘关系的犬继续繁殖,可以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蠕形螨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种形式:局部蠕形螨病和全身蠕形螨病。有时涉及足部发病的称为足部蠕形螨病。
局部蠕形螨病:主要在3-6月龄发病,通常只有轻度的病变,虽然可能时好时坏,但是90%的犬可以在1-2个月自愈。主要临床症状是:脱毛斑,多数病例的病变出现在嘴部、面部和前肢,通常不痒,因此推测这些螨虫是母犬在哺乳时通过与幼犬的密切接触而传给幼犬的。这种接触使局部蠕形螨病经常发生在面部。偶尔耳道内出现蠕形螨增殖,表现为耵聍性外耳炎,有时瘙痒。由局部蠕形螨病发展为全身蠕形螨病的情况极为罕见。
全身蠕形螨病:主要在3-18月龄开始发病(青年首发性蠕形螨病)。没有具体的标准用来划分蠕形螨病是局部还是全身。多数人认为局部病变在6处以内,超过12处归为全身性。评估局部还是全身性蠕形螨病应在发病的早期进行。
青年首发蠕形螨病:典型的发病年龄是6-9月龄。初期的症状为多处的红斑、皮屑、结痂、脱毛和色素沉着,继发的脓皮病(通常是葡萄球菌感染,偶见假单胞菌或变形杆菌)会导致水肿、渗出和增厚的结痂。有时存在外耳炎,结节或其他非典型性症状。如果没有继发脓皮病,蠕形螨病不会瘙痒。犬可能会出现精神沉郁或淋巴结肿大,超过50%的小于1岁的全身蠕形螨病例能够自愈。
成年首发蠕形螨病:≥ 4岁时首次发生的蠕形螨病。非常罕见。这种发病表明犬对蠕形螨的抵抗能力突然下降了,导致免疫力低下的全身性疾病有肿瘤、甲状腺机能减退、肾上腺机能亢进和长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有时蠕形螨病会先于上述全身疾病发生。症状与青年发病的类型相似,预后很差,尤其是潜在病因难以控制时。没有并发潜在病因的成年首发蠕形螨病称为特发性蠕形螨病,西施犬是这类蠕形螨病的易感品种。
足部蠕形螨病:全身蠕形螨病同时有足部病变或者只有足部病变的可称为足部蠕形螨病。足部病变经常并发足部脓皮病,而且由于疼痛表现跛行。此类蠕形螨病的治疗尤为艰难,有人认为古牧是其易感品种。
本病多发生于幼犬,如果治疗停止9个月后再次复发,治愈的可能会很小。 – 如果全身性蠕形螨的首次发病时间是2岁之后,甚至是中老年犬才开始发病的,一定要寻找其他造成免疫抑制的潜在病因。疥螨,犬疥螨(Sarcoptic mange var.canis)感染家养犬非常常见,相对而言,猫背肛螨(notoedres cati)对猫的感染比较少见。
犬疥螨病是严重瘙痒的、丘疹性结痂性皮炎。易感部位在耳缘、眼周、肘部、踝关节、直至全身,发病可能从上述任何部位开始。但是任何瘙痒性脱毛斑、丘疹,特别是主人提示病变在渐进性扩大时,临床医生都应该怀疑疥螨病。继发性症状包括红斑、抓痕和自损性脱毛。随着病情发展,耳缘、肘部和踝关节会出现大量皮屑。常见外周淋巴结增大。耳廓-足反射(Pinnal-Pedal scratch reflex)阳性也是常见反应,82%的犬在疥螨感染时会出现此反射,但是6.8%的其他瘙痒疾病有此反射。感染后的21-30天通常瘙痒最重。
疥螨能够感染任何年龄段的犬,而且没有性别易感性。经典的疥螨病病史都会表现为突发性的严重瘙痒,从局部发展至全身。另一个线索是病变经典分布的部位,经常不对称发病,通过这一线索也能与其他感染性外寄生虫性皮肤病相鉴别。
这段时间总是听说有狗狗感染了真菌,或者是真菌螨虫混合感染。。。
今天就跟大家讲讲关于真的一些知识。
真菌感染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称呼,其实我们应该分的更加明确一点,是被真菌中的癣菌感染还是被真菌中的酵母菌感染,因为这两种真菌的治疗方法稍有差异。真菌病根据感染层面分为:浅表、皮下和全身,浅表真菌感染在临床皮肤病中最常见。浅表真菌病涉及表皮、毛发和甲的感染,由小孢子菌、发癣菌、念珠菌和马拉色菌感染引起。
皮肤癣菌病(Dermatophytosis)是浅表性真菌感染的一种,是指嗜角质的真菌对皮肤的感染。常见的犬猫癣菌病病原菌包括犬小孢子(Microsporum canis)、石膏样小孢子(Microsporum gypseum)或须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它们引起角质化组织:(指)甲、毛发和表皮角质层的感染。皮肤癣菌病是唯一能够入侵并保留在角化组织中的真菌。
癣菌不是犬猫身上的常驻菌,其感染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病动物、携带者或污染环境。正常犬猫皮肤上可能携带互格交链孢霉、分支孢子菌、曲霉来自空气和土壤。从犬猫身上分离出的污染菌(食腐霉菌和酵母菌)常见的有:支链孢属(间链孢酶属, 互格交链孢酶),曲霉,金孢子菌属,分支孢子菌属等。
犬猫癣菌病最常见的病原是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和发癣菌(Trichophyton)。小孢子菌属中最常见的感染种类: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发癣菌中最常见的感染种类:须毛癣菌。我在工作中见过的癣菌病:犬和猫的犬小孢子感染和犬的石膏样小孢子两种。
猫的癣菌感染98%以上为犬小孢子(Microsporum canis)。猫是犬小孢子的主要携带者。犬的皮肤癣菌病不像猫那样常见,但也是以犬小孢子菌的感染为主,其感染途径主要通过与猫的接触;犬不常见的癣菌病为石膏样小孢子(Microsporum gypseum),主要通过接触土壤感染,刨土的行为对此病有重要提示作用,患病表现为肉芽肿性的病变;须毛癣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对于犬的感染非常罕见,由于接触野生动物(如鼠类)而患病,因此经常捕猎的犬才有机会获得。
幼年犬猫容易被传染,主要是由于其幼稚的免疫系统;短毛和健康动物的感染可以是自限性的,通常8周内自愈;老年犬的真菌感染常于免疫抑制病或与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关;长毛猫和体弱猫的易感,主要是由于自我梳理能力差,无法将毛上的孢子菌机械性去除。由于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保护,犬的小孢子菌属的癣菌病比较容易治疗(包括犬小孢子和石膏样小孢子),而且不易复发。尤其是犬的石膏样小孢子感染,通常可在几周自愈。
癣菌性肉芽肿(Dermatophytic Granuloma),也叫脓癣(Kerion),是炎性渗出性的癣菌病。犬的癣菌肉芽肿常由石膏样小孢子(Microsporum gypseum)感染所导致。主要表现皮内或皮下结节。
临床症状
对犬来说,如果从皮肤症状上看起来很像癣菌,那么很可能不是,它很可能是葡萄球菌性毛囊炎或蠕形螨病。对猫来说,癣病比葡萄球菌性毛囊炎和蠕形螨更常见。
癣菌感染部位主要在毛囊。犬和猫犬小孢子的常见症状:脱毛斑块和皮屑;有或无红斑,毛囊炎和疖病;皮脂溢样的干性或油性皮屑。在犬的石膏样小孢子感染的癣菌病中,癣菌性肉芽肿(Dermatophytic Granuloma)即脓癣比较常见,呈现结痂状疖病,并有窦道形成,结节表面有渗出。雪纳瑞、贵宾犬、拉布拉多和京巴犬等品种我都见过,癣菌肉芽肿应与异物性肉芽肿、肢端自舔性皮炎、组织细胞瘤、肥大细胞瘤和淋巴瘤相区分,鉴别方法主要为细胞学检查:当发现大量炎性细胞时,而且巨噬细胞明显增多,其余的炎性细胞是嗜中性粒细胞,这是经典的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即使有时很难找到真菌元素,也不能完全排除癣菌感染。尤其伴随着快速出现的病史,易感年龄是:青年犬